中国日报5月20日电(记者 赵磊)计量是科学技术创新、产业高质量发展、国防建设、民生保障的重要基础,是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重要支撑。作为国防科技工业一级计量技术机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102所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坚定自觉履行党中央、集团公司党组和一院党委赋予的时代任务。不忘“发展国防尖端计量”的初心,牢记“支撑航天强国建设”的使命,牢牢把握“六个一定要坚持”,以高质量基础研究促发展,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为科学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研究所聚焦关键领域和重大需求,支撑战略新兴起的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孕育,不断储备自主核心技术。加强关键计量测试技术与装备、计量基标准、计量测试服务等高水平自主创新发展,解决产业计量“卡脖子”难题,推动国家计量测试技术前瞻性发展。实施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和重大科技攻关工程,突破了调频激光雷达扫描测量技术、质量特性测量及校准技术、立体视觉测量与校准技术、高热流测量与校准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形成了一系列自主可控产品。成功研制气体纯度分析仪,解决了我国在超高纯气体分析领域“卡脖子”问题。攻克太赫兹无损检测技术,实现复合材料内部缺陷的定量准确测量。研制分子探针光谱仪,实现生物特征标志物的高灵敏度快速检测。激光雷达扫描仪打破国外技术封锁,质量特性智能检测仪入选工信部第一批智能检测装备创新产品。自主研建“辐射热流基准装置”“激波管动态压力基准装置”等4项国家基准,有效补充了国家量值传递溯源体系,为支撑国家科技创新、工业竞争力提升和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进入快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窗口期,研究所将紧跟国际前沿技术发展,进一步加强基础性、前瞻性、先导性、探索性测量技术研究,锚定人工智能、量子、太赫兹等前沿计量测试技术探索及应用。以新一代时频基准为基础,以飞秒光学频率梳为工具,探索里德堡原子场强测量等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建设高准确度先进测量和感知能力,系统布局和培育高潜能未来产业。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研究所主动拥抱人工智能带来的深刻变革,把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超前布局开展人工智能与计量技术融合发展,在人工智能计量和人工智能赋能计量两个方面,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计量”支撑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实施途径。
超前布局人工智能计量测试体系建设,探索人工智能计量测试方法,实现计量技术从传统的物理量向认知量的转变。积极布局创新发展平台,建成国家人工智能计量测试与标准重点实验室、全国人工智能计量技术委员会、智能感知与认知计量专业委员会,牵引全国人工智能领域最优研发力量开展人工智能计量技术创新,有效推动了智能感知、智能决策等人工智能计量核心技术快速突破。瞄准高端、智能、绿色发展方向,开展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升级,率先提出“智能测量线”解决方案,将测量流程融入到生产、装配工艺中,提升型号检测整体能力,实现产品关键特性参数“测得全、测得准、测得快”,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面向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研究所将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场景应用为牵引,夯实“人工智能+计量”赋能基座,推动制造业全流程智能化制造与策略升级,大力发展智能测量装备、软件等产品,加快与制造生产线深度融合的“智能测量线”推广应用,加快发展多学科交叉的人工智能计量技术,抢占标准创新制高点,引领和支撑人工智能计量科学技术创新发展,推动人工智能全方位、深层次赋能智能制造。
研究所厚植创新土壤,深化改革调整,聚焦科创平台搭建、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等重点领域,推进创新组织管理机制不断升级。重组科技创新资源,实施科技创新储备、论证、实施、管理、成果转化等全要素闭环管理,实现科研市场开发与项目管理一体化运行,加快推进所前沿技术发展,抢占计量科技前沿战略制高点。设立102所创新特区,一体化推进前沿技术研制攻关,快速推进战略新兴业务孵化,拓展新质领域。
锚定商业航天、低空经济、量子信息等战略新兴产业,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的高端测量仪器市场,深耕高端测量仪器领域。建立技术产品化、产品商品化、商品产业化链条,探索建立“专心专项”创新工作模式,成立高端测量仪器产业化工作专班,建立“技术探讨研究-应用验证-商品定型-产业推广”全链条成果孵化转化机制,推进系统级项目实施,打造产业化示范项目工程,加快推进核心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及市场化推广应用。
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打造有利于科学技术创新工作快速发展的专业人才队伍。与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共建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制定多项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代表的奖励激励机制,释放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激发创新活力的鲜明导向,让科研人员在基础研究方面心无旁骛、持续发力、疾步前行。
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挥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作用,与国家实验室、知名高校等国内顶尖科研团队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全国优质技术合作资源清单,加强基础共性技术研究,推动跨领域技术交叉融合创新,加快颠覆性技术突破,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国家计量数据建设应用基地,开展计量数据的资源整合、归集整理、挖掘利用和规范管理,促进计量数据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发挥全国产业计量测试联盟成员作用,推动完善国家产业计量测试服务体系,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面向未来,102所将进一步做好“创新”文章,强化基础研究的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坚持“四个面向”,大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有机衔接、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与新兴产业培育同步推进,切实把科学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经营效益,为推动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更澎湃的动力、更强劲的势能。
5000多家上市公司公布2023年年度报告 从上市公司年报看向“新”而行提质效
微信扫一扫
手机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