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储能系列深度研究报告:《 检测行业深度系列报告 》。(报告出品方:德邦证券 )
车检对汽车安全行驶至关重要,受政策影响程度大。汽车检测能确定汽车技术状况或工作上的能力,对汽车安全行驶至关重要。机动车检测是综合利用各种现代的检测设备 和检测技术,在汽车不解体或不完全解体的前提下,判断车辆技术状况、查明故障部位和原因的一种技术方法。机动车检测分为强制检测和非强制检测,机动车强制检测 也称定期检测,是由政府通过法律强制规定必须定期参加的检测,目的是避免检测随意性造成的难以处理的后果;非强制检测主要指机动车生产及服务类企业因业务开展需要而 执行的机动车检测,如汽车制造厂、汽车维修厂和二手车交易评估机构等企业都有较强的机动车检测需求。目前机动车检测系统主要使用在在国家强制检验测试领域,故行业受 到政策影响程度较大,我国在2020年和2022年相继实施机动车检测新政,对机动车检验周期进行两次放宽的调整,全国范围内机动车应检数量一下子就下降,机动车检验市场规模缩减,致使各地区检验市场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
新能源车检测新标有望出台,征求意见稿已发布。随着新能源汽车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新能源汽车起火、失控等事故频发,运行安全问题不断凸显,迫切地需要强化对在用新能源汽 车电安全、动力电池安全等运行安全性能的检验。新能源汽车属于机动车,也需要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互与通行安全法实施条例》等法律和法规的检验规定。但是,我国 尚未对新能源汽车出台专门的检验测试标准,目前新能源车常规安全检验测试的项目与传统燃油车相同。2022年12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达国家标准计划,要求制定《新能 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检验规程》,该项目周期12个月。经过多家科研院所、技术专家及代表企业的研究、验证及完善,目前征求意见稿已正式对外发布,郑重进入到了征 集意见阶段,截止日期到2023年8月25日。根据“征求意见稿”,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检验项目包括动力蓄电池安全(充电、放电)、驱动电机安全、电控系统安全、 电气安全4项,要增加充电安全检验设备、汽车底盘测功机、OBD读取设备、兆欧表、毫欧表等设备。
新标落地或新增检测设备,设备供应商有望受益。车辆检测站-大型站单站投资所需成本约1300万元,其中设备占比28.48%,即每座车辆检测站-大型站设备购置费约370万 元;车辆检测站-小型站单站投资成本约800万元,其中设备占比34.85%,即每座车辆检测站-大型站设备购置费约279万元。假设新能源车检测新规24年末落地,相关检 测站年初开始设备购置,具备新能源车检验测试能力的站点渗透率23/24/25/26/27年分别为0%/20%/50%/80%/90%,则24-27年新能源车检测设备市场空间分别为 52/85/95/47亿元,4年平均约70亿元;叠加车辆检测站自身增长带来的传统设备市场,预计24-27年检测站设备市场空间合计为89.91/125.61/138.13/92.33亿元,年 均约111.5亿元,有望充分使相关设备供应商受益。完整版《检测行业深度系列报告》来源于公众号:百家全行业报告 研究报告内容节选如下
汽车检测能确定汽车技术状况或工作上的能力,对汽车安全行驶至关重要。汽车检测是为确定汽车技术状况或工作上的能力的检查,它是从汽车维修技术衍生出来,由汽车维修伴随着 汽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汽车在使用的过程中,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或行驶里程的增加),其零件逐渐磨损、腐蚀、变形、老化,以及润滑油变质等,致使配合副间隙变大,引 起运动松旷、振动、发响和漏气、漏水、漏油等,造成汽车技术性能直线下降,这就需要对其进行仔细的检测维修作业。
汽车检测意义重大,受到多个部门管理及有关政策推动。由于机动车检测对保障道路交互与通行安全、改善环境质量有重要意义,因此得到国家的格外的重视,各级政府部门制定并颁布 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法规,推动了行业的发展。我国车辆检测行业主管部门主要有工业与信息化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安部、环保部等有关机构;行业的自律组织主要 包括中国质量检验协会机动车安全检验专业委员会、中国汽车保修设备行业协会、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
检测运营站需经许可建站,各地根据要求定期进行计量认证。机动车安检和环检机构开展运营首先需向当地主管部门提出申请,获得许可后方可建站;建站完成后,质量技术监 督局会根据设备、人员、建站情况对检验机构进行计量认证,通过认证方可取得资质许可证并开展运营,当地主管部门亦会委托相关协会做进一步验收。根据各地的不同要求, 质量技术监督局还会定期对机动车检验机构重新开展计量认证。
1.2 定期检测是强制检测的主要手段,安检、环检、综检是强制检测的主要内容
汽车检测主要分为强制检测和非强制检测,定期检测是强制检测的主要手段。机动车检测是综合利用各种现代的检测设备和检测技术,在汽车不解体或不完全解体的前提下,判 断车辆技术状况、查明故障部位和原因的一种技术手段。机动车检测分为强制检测和非强制检测。机动车强制检测也称定期检测,是由政府通过法律强制规定必须定期参加的检 测,目的是避免检测随意性造成的严重后果;非强制检测主要指机动车生产及服务类企业因业务开展需要而执行的机动车检测,如汽车制造厂、汽车维修厂和二手车交易评估机 构等企业都有较强的机动车检测需求。
安检、环检、综检是强制检测的主要内容,对车辆安全、环保起到重要作用。机动车检测按检测类型再进行细分,可分为安检、环检、综检、新车下线检、二手车交易检等几种 类型。其中机动车安全检测的项目最重要的包含车辆外观、底盘、制动、侧滑、灯光、车速、轮重等;环检主要用于检测机动车尾气排放状况;综合检测的对象是营运车辆,在安检 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底盘测功机、前轮转角仪、发动机分析仪、四轮定位分析仪等设备,从而增加了动力性能、经济性能等方面的检测,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安全性能的检测。
车检制度建设愈发完善,我国已建立较为完整的机动车检测体系。强制性检测项目最初以机动车安全性能为主,直到上世纪 60、70 年代,尾气排放导致的污染问题迫使各国家 把尾气排放检测纳入为年检的检测项目并愈加重视。1982年前,我国机动车数量较少,未形成有效的机动车检测体系。1983、1984 年交通部陆续在辽宁省朝阳市和大连市建立 了机动车检验机构,标志着我国机动车检测行业正式起步。至今,通过建立并不断修订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检测技术标准,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机动车检测体系。
我国车辆检测处于智能化与网络化阶段,与国际先进水平比仍有提升空间。在发达国家,机动车的安全与环保等各项标准的日益严格与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日益 成熟相互促进,使得机动车检测水平逐步向物联网与大数据阶段演进。而由于我国机动车检测行业发展时间较短,进入21世纪后汽车保有量才开始快速增长,我国机动车检测技 术的整体水平正处于行业发展智能化与网络化阶段时期。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检测系统的控制精度,数据采集分析运算的准确性,管理系统和测量系统的效率,检测过程的自 动化与智能化程度,设备的生产工艺水平等方面均有待提升。
强制检测领域受政策影响程度较大,2020年、2022年两次机动车检测新政放宽 机动车强检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对不 同类型机动车的检测频次要求作出明确规定,只有经检测合格的车辆方可取得检 验合格标志,未取得检验合格标志的车辆不得上路行驶。目前机动车检测系统主 要应用在国家强制检测领域,故行业受到政策影响程度较大,2020年10月22日, 公安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针对机动车检测推出新政,放宽机动车强制检测要求, 对9座以内非营运小微型客车原第7年、第9年的强制检测要求予以免除,同时将 7-9座非营运小微型客车原第2年、第4年的强制检测要求予以免除,该政策于 2020年11月20日起实施;2022年9月9日,公安部等部门推出《关于深化机动车 检验制度改革优化车检服务工作的意见》,对非营运小微型载客机动车原10年内 上线次,调整为每年检验1次,该政策于2022年10月1日起实施。
我国尚未对新能源汽车出台专门的检测标准,常规安全检查项目与传统燃油车相 同。在国家“双碳”战略加持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新注册登记新 能源汽车数量从2018年的107万辆到2022年的535万辆,呈高速增长态势。新能 源汽车属于机动车,也需要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等 法律法规的检验规定。但是,我国尚未对新能源汽车出台专门的检测标准,因新 能源汽车较传统汽车增加了动力电池、电机、电控、充电装置等部件,预计未来 出台的新能源汽车检验检测内容和难度会有所提升,市场相应会对新能源汽车检 测产品提出较高的要求,行业门槛的提高将推动机动车检测系统行业进入新发展阶段。
我国新能源车发展迅猛,安全性检验的重要性日渐显现。随着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起火、失控等事故频发,运行安全问题不断凸显,迫切需要强化对在用新能源汽车 电安全、动力电池安全等运行安全性能的检验,但专门针对在用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的检验技术和检验装备还处于空白。同时,国务院安委办《“十四五”全国道路交通安全 规划》明确提出“制订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检验技术标准,实现线下快速、自动检验”,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关标准,以支撑新能源汽车的运行安全性能检验。
新能源车有望增加专项检验测试的项目,新标准正在征求意见当中。目前我国尚未对新能源汽车出台专门的检测标准,纯电动汽车因没有尾气排放,故只需进行安检即可,混合动力汽车 由于存在传统动力系统,仍需要进行环检。未来随着国家相关检测标准的陆续出台,也将会对新能源车辆动力安全(如锂电池安全),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如 ADAS 系统)、 车路协同通信安全性等传统燃油车没有的项目进行检测。2022年12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达国家标准计划,要求制定《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检验规程》,该项目周期 12个月。经过多家科研院所、技术专家及代表企业的研究、验证及完善,目前征求意见稿已正式对外发布,正式进入到了征集意见阶段,截止日期到2023年8月25日。
2.2 “征求意见稿”对新能源车安检作出要求,中国汽研、多伦科技、华燕科技等公司参与
“征求意见稿”对新能源车安检作出要求,对电池等项目进行补充检验。《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检验规程(征求意见稿)》规定了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检验的一般要求、 检验项目和检验要求等。考虑到文件主要针对在用新能源汽车的运行安全性能检验,目前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占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不到 0.3%,因此文件聚焦适用范围,适用于在 用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的运行安全性能检验,其他类型新能源汽车可参照执行。开展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检验应在GB38900《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 项目和方法》规定开展通用项目检验的基础上,对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安全、驱动电机安全、电控系统安全、电气安全等运行安全性能进行补充检验。
文件由交科所负责起草,中国汽研、多伦科技、华燕科技等公司参与。《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检验规程(征求意见稿)》负责起草单位是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参加起 草单位包括中国汽车工程院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总队、多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华燕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其中中国汽车工程院股份有限公司在新能源汽车 检验技术方面具有技术积累,主要负责从检验项目、检验方法等方面提出标准制定意见;多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慧车检业务布局全国,主要负责标准检验项目试验方法及参数提 出的试验验证等工作,并提出标准制定意见;石家庄华燕交通科技有限公司是机动车检验设备覆盖全国30个省市,主要负责从检验装备方面提出标准制定意见。
新标准以消除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风险为导向,有望年底正式发布。新标准以消除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风险为导向,起草的主要原则为:1、聚焦安全性。本标准紧紧定位于新能 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检验,充分考虑影响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的关键要素;2、体现针对性。针对新能源汽车起火、失控等事故暴露出的问题,本标准充分考虑新能源汽车与 传统汽车的区别,规定的检验项目主要涉及新能源汽车高压系统、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系统;3、突出可操作性。本标准充分考虑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行业技术现状、新能源汽 车产品技术特点,为保障标准可实施、具有实用性。从时间线月形成并发布。
新标准主要增加4项检验测试的项目,电池、电气安全为必检项。根据“征求意见稿”,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检验项目包括动力蓄电池安全(充电、放电)、驱动电机安全、电控系 统安全、电气安全4项,其中的检验项目又分为可选项目和必检项目:对所有车辆来说,电气安全、动力蓄电池安全(充电)是必检项;而非营运小型、微型载客汽车的动力蓄电 池安全(放电)为可选项,其他车辆为必检项;所有车辆的驱动电机安全、电控系统安全均为可选项。被检车辆线上运行数据显示动力蓄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分析结果异 常时,对应的可选项目应进行检验。
新增检验测试的项目或将增加充电安全检验设备、兆欧表、毫欧表等若干设备。开展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检验将新增不同的检验设备,对于动力蓄电池安全检验项目来说,需要使用 充电安全检验设备、汽车底盘测功机、OBD读取设备;对于驱动电机安全、电控系统安全检验项目来说,需要使用汽车底盘测功机、OBD读取设备;对于电气安全检验项目来说, 需要使用兆欧表、毫欧表等设备。由于动力蓄电池安全(充电)是必检项,充电安全检验设备或将成为新能源车检测站的必备设备。
大型车辆检测站设备购置成本占比约28.5%,单站设备成本约370万元。车辆检测站-大型站单站投资成本约1300万元,其中设备占比28.48%,即每座车辆检测站-大型站设备购 置费约370万元,其中安检线设备、环检线设备是检测站设备投资占比最多的两个环节,两者合计占设备成本中的71%,每座车辆检测站-大型站安检设备购置费约108万元、环检 线万元,别的设备包括外检线、联网设备、业务大厅设备等,合计购置费近108万元。
小型车辆检测站设备购置成本占比约35%,单站设备成本约279万元。车辆检测站-小型站单站投资所需成本约800万元,其中设备占比34.85%,即每座车辆检测站-大型站设备购置费 约279万元,设备中占比超过10%有安检线%)、环检线%)、机动车全自动检测系统(11%),合计占设备成本中的73%,每座车辆检测站-大型站安检设备 购置费约72万元、环检线万元,机动车全自动检测系统购置费约30万元,别的设备包括外检线、联网设备、业务大厅设备等,合计购置费约77万元。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微信扫一扫
手机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