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灯火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环球时讯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kaiyun官网

“万家灯火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环球时讯

2024-03-05 kaiyun官网

  2000年7月的一天,李征站定在高高的院墙和密密麻麻的铁丝网下,心里失落的他不会想到,自己竟能在这变电一线一扎根就是二十余年,也不会想到,正是这深扎根的二十余年,令他从一个农村柴火娃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荣获中华技能大奖、五一劳动奖章。

  1999年国庆,21岁的李征代表电力工人,踌躇满志地从前走过,心中满怀自豪与对未来的向往。谁曾想,隔年他就被投入了唐山郊外变电站的院墙之中。值班期间不能外出、一小时抄一次表、每晚总有警铃作响,变电站的工作不仅枯燥,还需时刻绷着神经,心怀更广阔天地的年轻人不免动念想走。

  直到一次“救火事件”,李征看到了自己能在这里实现的价值。2003年,某大型煤矿线路发生故障,停电会造成瓦斯爆炸,煤矿负责人急得直接赶到了变电站。得知专业检修班组因为离得远可能赶不及,这位负责人焦灼地不停踱步转圈。危急时刻,站里一群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傅挺身而出,主动担起责任,妥善处理了问题,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看着问题解决那一刻,煤矿负责人直接蹦了起来的高兴劲儿,李征一下对老师傅们常说的“手把千斤重,压板连万家”有了实感:“那时候就想,我的工作原来这么重要,关系到煤矿生产,关系千家万户的用电,关系地方经济的发展!”

  老师傅的敬业与担当也成了一股激励李征坚持干下去的力量。从此,他静心投入变电站的工作中,遇上问题刨根问底地向老师傅请教、班组来检修时如饥似渴地紧跟着看,还自掏腰包买资料深入学习,曾经为了把主变结构搞清楚,直接在变电站住了一个礼拜,还甘愿成为连续八年春节值班的“倒霉蛋”。凭着这股子劲儿,他只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从实习值班员干到了主值班员,两年零两个月便从徒弟干成了师傅,成为本领过硬的“电网医生”。

  日常工作的每分每秒,李征都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万家灯火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23年来,他共发现变电站严重设备缺陷1228项,处理电网运行异常和故障457起,避免经济损失达4700多万元。有同事帮他统计过,工作至今,他加班的时间保守能折合成1500多个工作日,因此开玩笑说,李征上班23年却已有27年“工龄”。

  每逢重大节假日和庆典活动,或是遇上自然灾害,“保电”就是电网人最重要的任务。2012年华北地区强降雨,狂风骤雨中,李征在所辖的12座变电站间来回奔走一个月,甚至没顾上到医院看一眼重感冒的儿子;唐山世园会的171天间,他在园区周边巡视和处理事故1000多次却从未入园参观,被同事笑称“古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今有李征保电千次而不入园”;保电冬奥,他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发现并处理设备隐患26项,让奥组委的能源专家都为之折服,成为冬奥团队里年轻的资深权威专家……

  2019年,李征再次参与国庆庆典,这次他的任务是在某机场为阅兵战机提供供电保障。看着战机一飞冲天,李征心里再次升腾起激动与自豪。20年淬炼,当初的青年学生已融入国家发展建设的洪流,那份激动与自豪也已变得更有底气、更加深厚。

  鸟类在电力设备架构上筑巢,是威胁电网运行安全的一项老大难问题。为解决这一“顽疾”,李征借鉴飞机场激光驱鸟的思路,花了三个月时间自学编程,用坏了三十多片单片机(相当于三十多台电脑的CPU处理器),发明出了一种适合变电站的激光自动驱鸟装置,荣获全国电力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

  李征从小就对电特别感兴趣,研究插线板、拆解小电瓶、自己做电池,还为干农活的父母分忧,做过简单的防偷报警器。工作后,遇上问题或不便,李征也总想着鼓捣些小发明小创造,一开始还只是操作把手一类的小工具小改造,应用后大家都觉得好,他的自豪感升起来了,创新热情也上来了,关心和考虑的问题慢慢的变多,小发明的技术上的含金量也慢慢变得高。

  变电站端子箱有动物进入、元器件故障如何自检自预防?他研究应用智能端子箱。大气污染导致设备外缘污秽严重,怎样避免污秽闪络造成线路故障?他研发推广智能高压带电水冲洗装置。雨雪天,房屋漏水如何及时有效地发现?他着手研究基于AI的变电站智能防汛监控系统……

  刚开始,这些研究行为不为公司所知,李征凭着满腔热情和一股子钻劲儿自费调研采购、自学相关知识、自己联系专家学者咨询。在身边人眼里,这是一种“诺贝尔研发炸药般的劲头”。李征自己的解释则非常实在,他认为,保电这项工作事关重大,如果出现问题,轻则停电,重则可能有人身伤害,为了供电安全,哪怕万分之一的出事概率都要消灭在萌芽之中,“发现问题就想去处理问题,处理问题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虽然涉及的很多专业并不是我的主业,但只要和电网安全相关,就得想办法弄清和解决”。

  在以李征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里,“常怀梦、常较真、常有瘾、常爱磨”的创新理念被写上墙壁。“有瘾”就是李征自己的写照。他曾经借调到上级单位,却发现再也找不到创新突破点了,觉得还是得回一线;有机关处室的人邀请他走上管理岗,他一一拒绝,因为“创新点只有在生产一线、在实际在做的工作中才能发现”;成立工作室后,他还主动兼任某一线生产班组的副班长,一有机会就和大家一起去一线调研……

  这种对创新上瘾、热爱琢磨的劲头感染了身边人,带动着他的徒弟们也把职业变成了爱好。大家相聚在工作室燃学志、绽奇思,工作室成立以来,共完成科学技术创新成果168项、国家专利256项,创造经济效益达9500多万元,先后被授予“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望着满墙的成绩,同事杨联宇感慨万千:“工作室这些照片,每张背后的故事都可以讲半天,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么多年一直干一件事,就能干得非常好,这就是工匠精神。”

  “人活一世,就要做点有意义的事”。有能力后,李征想帮助更多人。身为“工人代表”,他关注产业工人的境况与利益;作为“农民的孩子”,他始终思考怎么样用科学技术创新的方式减轻农民的负担;回想起自己求学的不易与曾经对知识的渴望,他主动帮扶贫困学子,将电力科普送进校园;想起老师傅对自己的谆谆教导,他对自己的徒弟也既严格要求又爱护有加,精心为他们规划职业道路、无私地给予年轻人更多空间与机会,与他签过师徒合同的42名青年员工如今全部成长为技术骨干和各级专家人才,随便拎出一个要么是劳动模范,要么就是金牌工人、能工巧匠、技术能手。

  他始终奔走在助人与公益的大道上,创新的触角也延伸到了公司以外。借助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依托“唐山市公益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联盟”以及一系列公益项目,李征带着大家每个月搞创新活动,带动别的企业、行业一同参加,只要有人提出问题,哪怕是跨行业的,大家都积极创新方法提供解决思路。

  有许多创新成果源于调研中的偶遇:种植户的心愿是希望大棚的保温帘能自动控制,以腾出人力干活,李征花两个月研发了“智能温室大棚自动控制装置”;听到农民抱怨鸟害,他改良了自己发明的激光驱鸟器相送,受益的农民至今还对他念念不忘。为建设智慧城市,他研发了“地道桥积水覆冰监测报警装置”和“路灯漏电报警防护装置”,应对汹涌疫情,他研发“智能紫外线臭氧杀菌消毒控制器”“围挡防破坏报警器”,看到一些灾害新闻报道,他总记挂着是不是能从专业角度做点什么。

  回想23年前上岗报到的那天,李征说,当时不知道工作的地方在市外,只知道方向,是一直往东走。那天,车开了很久。他扎根一线的这条路,不知不觉就走了二十三年。守护万家灯火的一腔热血还会引着他走得更远、走得更深。


微信扫一扫

手机官网

  • 网站首页
  • 咨询电话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