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噪声是一种无处不在的现象。它好比一个损害人们身心健康的“隐形杀手”,悄然隐藏于文教办公区、居民住宅、工业公司及交通道路等处,让人防不胜防且不堪其扰。过去,为了追踪这个“隐形杀手”,生态环境部门工作人需要蹲点某一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监测点位进行24小时手工监测,有时还可能因气象条件等因素让其“漏网”。如今,一个新建成的监测网络系统或将能解决这一难题。
3月11日,记者从自治区生态环境监视测定中心了解到,以南宁为试点的广西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自动监测网络系统于2023年底正式建成并投入试运行,圆满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声环境自动监测工作任务。这是广西噪声自动化监测和手工监测融合发展的重要标志,不仅填补了广西声环境自动监测的空白,也为全区各地推进城市区域噪声自动监测提供了样板,加强完善了生态环境自动监测网络体系,逐步形成自动为主、手工为辅的融合监测,为建设广西宜居城市提供了更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撑。
这套堪称“侦查员”的监测系统,是如何追踪和锁定噪声污染这个“隐形杀手”的呢?
据介绍,广西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包括功能区声环境自动监测站点的建设,以及管理系统平台的搭建。南宁作为广西首个声环境自动监测站试点城市,目前共建设20个功能区声环境自动监测点位,覆盖青秀、兴宁、江南、良庆、邕宁、西乡塘、武鸣等7个行政区,包括文教办公、居民住宅、工业公司及道路交互与通行等4类功能区。
“该套监测系统可实现全天候(即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监测,能识别噪声声源并录像,实现监测数据实时采集,有望成为城市声环境状况最准确可靠的耳目。”自治区南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四级调研员黄超介绍,声环境自动监测系统主要由噪声监测子站、噪声监测系统等组成,具有统计分析、频谱分析、总值分析和噪声事件报警、自动录音并上传等功能,还可依据气象模块的测量结果自动标记下雨或大风时的数据等。
同时,该系统还运用了AI智能技术。比如,声源类型识别系统通过采用AI智能技术方法,可自动识别自然环境的典型声源,同时也能够分辨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交通运输噪声、社会生活噪声这四大类噪声污染源和输出声源类型。通过声源定位,还能确定和判断东、南、西、北的主要声源方向,并结合地图实时展示声源方向及跟踪噪声源,联动摄像头对超过某一设定噪声值进行抓拍、录像。“以往手工监测难以查明超标原因,现在声环境自动监测系统有了录音回放这个功能,就能对异常监测数据时段录音进行回放,及时查明异常数据原因,确保监测数据真实有效,同时为环境管理部门对污染源追踪溯源提供科学依据。”黄超说。
“这一系统在运行后立即得到了实战的检验。”自治区生态环境监视测定中心大气监测与预警预报室高级工程师黄增和记者说,2月24日,广西声环境监视测定平台数据审核人员发现南宁市青秀区凤岭北有个点位噪声值超标,经过运维人员在手机APP上查询后发现有突发噪声,后调取录音判断出点位周边有人放鞭炮。
“以前的声环境监测主要以手工监测为主,且只能监测声音有多少分贝、是否超标。现在,随着噪声自动监测系统的建成,使得我们大家可以通过声源识别溯源系统判断是一个什么声音,声源在哪里,类型是什么,这样对于噪声污染治理能更有明确的目的性、更精准。”黄增表示,声环境功能区自动监测系统的自动预警、声源识别和溯源功能,能精准锁定噪声污染来源,及时进行图像抓拍取证,将可为后期噪声污染投诉和精准整治提供监测数据。
对于不少市民来说,噪声污染会使人烦躁、睡眠差;而在医学专家看来,还可能会触发心脏病、学习障碍和耳鸣等疾病,进而减少人的寿命。为了防治噪声污染,保障公众健康,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维护社会和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于2022年6月5日起施行。
近年来,广西在发布年度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时也包含了“声环境”这一部分(主要是区域声环境、道路交互与通行声环境、城市功能区声环境等)。以2022年区域声环境数据为例,全区14个设区市昼间区域平均等效声级为54.9分贝,声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其中,昼间区域声环境质量“较好”城市占64.3%,“一般”城市占35.7%,无“较差”“差”的城市。与2021年相比,“较好”城市比例上升21.4个百分点。
“南宁市原来的声环境质量手工监测点位大部分集中在城市中心区,部分点位受校园内高音喇叭、课间活动影响或楼顶风机等固定声源影响,部分点位受风吹树叶声、鸟叫声、虫鸣声影响,部分点位则并未位于敏感建筑物集中区,监测结果不具备代表性。”黄超坦言。南宁市功能区声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建成前,监测人员每季度对南宁市20个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监测点位进行1次24小时手工监测,全年仅监测4次,无法实时对噪声进行监控。
对此,黄增也曾有过同样苦恼:“往年的这样一个时间段,我们的现场监测人员都手持设备‘奔赴’在各个监测点位进行监测,城市功能区噪声需要连续监测24小时,而且对气象条件有一定的要求,如果监测过程中突然刮大风或者下雨,有几率会使这一天的数据作废。监测人员不但需要熬夜监测24小时,并且获取的数据也仅有声压级的大小,而声音的来源、种类统计很难。今年安装了噪声自动系统以后,我们现场监测人员及审核人员的工作量都非常大程度上减轻了。”
今后,随着全区声环境质量监测管理系统平台的搭建,可实现自动监测数据实时传输、监测设备远程质控、GIS地图可视化展示、突发声源自动预警、环境质量实时排名等功能,通过对城市声环境实时在线监控,管理人员还可第一时间掌握整个城市的声环境实时状况,能有效解决以往监管不到位、监管人力不足等问题。
记者了解到,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以及《关于印发〈“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等有关要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2023年6月,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会同自治区文明办等有关部门联合制定并印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噪声污染防治实施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加快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噪声污染问题,持续推进广西2023—2025年声环境质量改善。
根据《方案》,在2023年底前,完成南宁市20个功能区声环境监视测定点位的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完成全区声环境质量监测管理系统平台建设;2024年底前,完成柳州等13个设区市180个功能区声环境监测点位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并实现自动监测数据与国家相关部门和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联网;从2025年1月1日起,全区14个设区市全面实现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统一采用自动监测数据评价;力争到2025年,广西14个设区市全面实现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全区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达到85%。
因此,各有关部门对于该项工作的落实力度都在进一步加大。据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的人介绍,下一步,将持续加强噪声污染源头防控,加大噪声监管执法力度,细化社会共治举措,聚焦明显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控制噪声扰民,创造宁静生活环境。从2025年起,自治区及各设区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将公开发布声环境质量状况信息和噪声污染防治报告,更好地满足群众对噪声污染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余锋 韦夏妮)
微信扫一扫
手机官网